旺达屋 > 杂谈 > 正文

​韩愈

2025-07-11 00:00 来源:旺达屋 点击:57

韩愈

韩愈(768年生—824年卒),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州市),祖籍河北昌黎,世人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自称“郡望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宗大历三年,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其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但是在韩愈三岁时逝世。韩愈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大概是自幼丧父的原因,韩愈自小就勤勉有加,无须勉励,就读书刻苦。七岁能出言成文,十三岁能写文章。

再后来韩会又逝世,韩愈随其嫂郑氏到宣城避乱,生活颠沛流离。十九岁时,韩愈至京师长安,当时文人作文章大多崇尚仿古,偏于词赋一类的骈文。

当时在这方面比较有名的有独孤及、梁肃等人。韩愈与其交往,锐意钻研,希望自己能崭露头角。到了进士科考时,他将文章投递到当时的官员之间,这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做法,前宰相郑余庆对他大加赞赏,韩愈因此闻名一时。

贞元八年,韩愈考中进士,两次任节度使,后来升任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因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直言旱灾实情,请求减免税赋,得罪了当时的权臣李实等人,遭到谗害,被贬为阳山令。

再后来任都官员外郎、史馆编修、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据《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记载。

韩愈在被贬至潮州的路上,行至秦岭附近,遇到了他的侄子,也有说是侄孙子的韩湘子,就是“八仙过海”里的韩湘子,韩湘子不喜读书,出家修道,早年,韩愈曾因此责怪他,他却在七日之内使牡丹花按照韩愈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但不知其要表达的意思。

等到被贬,到了秦岭蓝关处,天下大雪,又隐约看到韩湘子由远而近的赶来,才明白几年前看到的诗句的意思,于是就做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到潮州后,上奏为自己辩白。宪宗对宰相皇甫镈说道:“昨日收到韩愈到潮州后的上表,现在想起他谏迎佛骨的事,也是爱护朕和为了国家,只是说的话不合时宜,宪宗本意呢是想调回韩愈,但是宰相皇甫镈不喜欢韩愈,怕他被重新启用,就说韩愈太过狂放,暂时可考虑调到地方任职。到后来韩愈又碰上大赦,就到袁州任刺史了(今江西宜春)。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时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这从祀孔庙的意思是说儒家的贤者配享孔子庙,也可以理解为附带祭祀。

韩愈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的骈文。韩愈的文章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当时人称有史家笔力,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八代是指:宋、齐、梁、陈、魏、齐、周、隋。

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之先声。

史书评价韩愈一生治世之心非常迫切,是非观念极强,而且性格木讷刚直,处理世事遵从儒家道德标准,极少有婉转回旋的时候,这一方面使他在步入官场后屡受打击,另一方面也导致其对是非评判的标准不能淡泊平和,而呈现出一种怨愤和激昂的特征。这就是韩愈的基本情况,喜欢就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