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达屋 > 杂谈 > 正文

​天水古风台伏羲洞 古民谣

2025-04-27 04:58 来源:旺达屋 点击:125

天水古风台伏羲洞 古民谣

天水古风台伏羲洞 古民谣

作者:刘孝义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的古风台是伏羲的诞生之地,以伏羲洞为主的传说遗址最为出名。去甘谷是为研究始祖,寻找伏羲洞而去,当地不但流传“伏羲生于古风台,古风台有伏羲洞”,而且,还流传着众多的与伏羲诞生有关的远古民谣,这是记录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文明的另外一种方式。这些与伏羲有关的地名和民谣,用另外一种方式记录了伏羲生于甘谷古风台的历史。

古风台伏羲洞

古风台位于甘谷县西南白家湾乡朱圉山脉之中。古风台,相传是伏羲的出生地,在甘谷县城西南10公里的白家湾乡古风台村。这里有八卦山、伏羲洞、伏羲笔、龙眼泉等诸多与有关伏羲传说有关的遗址景点。当地农民沿习历史上使用农户用的鸡笼,就是按照伏羲八卦编织而成。这是用树梢编织的八卦型鸡笼(当地称为鸡灶),它巧妙地将伏羲所创造的八卦图运用于这种普通生活中,让人不得称叹感人在运用八卦中的智慧。据说,当地编织八卦形鸡罩既是伏羲八卦有理的具体运用,也是一咱寻根追念始祖的习俗,这种八卦罩编织的诀窍也是一代人一代人单传。民谣有:“祖辈亲传单传一,伏羲八卦不出门。文王八卦四海行,他人想编编不成。”目前,当地村民使用的八卦形锅台,也是传承伏羲八卦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怀念祖宗的遗风。

古风台建有伏羲大殿、雷泽故地碑等,供专家研究考察、游人参观。甘谷县伏羲文化研究会每年在固定的时间,都要在这里举办隆重的民间祭祀伏羲活动,以纪念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功绩。

甘谷县为伏羲诞生地的文献较多。《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有“《禹贡》朱圉山,在冀县(今甘谷)南梧中聚,山上有古风台,传为优羲出生地。”又有:“伏羲氏风姓木德,为三皇之首,人文初祖,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首创的先天八卦等阴阳法则,揭示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最基本的真理和运行规律,不愧为中华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

甘谷县古风台伏羲洞,深幽无比,无人敢进,后因山体滑坡洞口被封。洞前有一大块天然巨石,当地人称为伏羲手臂,既是守卫洞口的象征,更是始祖的怀念。伏羲洞旁有一类似毛笔的孤石参天,村民称为伏羲画卦一枝笔,简称为伏羲笔。

我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拜谒伏羲洞。在去龙马洞寻秘之后,才探寻伏羲洞。在听取村民的介绍后,回味着先人口口相传的故事,实地了考察伏羲洞的多年夙愿。

古风台一定有古老的圣洞,是中国洞文化之始,是羲皇子孙朝圣的地方,龙传人的老家。这里有八卦山、伏羲洞、伏羲笔、龙眼泉等诸多有关伏羲的历史遗存。

拜谒伏羲洞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沿着甘谷县大沙沟的方向,到大像山后的白家湾乡蒋家湾村来寻找伏羲洞。相传,当年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母亲、圣母华胥氏,就是沿着这条幽深的大沟来到古风台,“履大人迹”怀胎12年,生下的伏羲。

唐司马贞《三皇本纪》有,伏羲“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成纪是甘肃历史最著名的古地名。历史上,这个地域,自伏羲诞生后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当然,最早成名可能因伏羲在这里“始画八卦、以成纲纪”而名之。成纪的地域在古代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地理范围,甚至以天水为中心,包括现在的定西、陇南的许多地方。

古风台当地流传的一首古老歌谣,明确无误的说明了伏羲具体的出生地点:

嫑看冀县地方碎,伏羲皇帝头一辈。

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伏羲爷生在古风台。

冀县是今天甘谷县的古称。古风台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一带。天水民间相传,在古风台中华人文始祖伏羲以龙颪果为食,《诗经》中已有龙颪果相关的诗句。龙颪果既是一种植物,也是一种天水人代代相传的始祖文化、龙文化、易文化在植物上的传承故事。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具体可能在古风台村一带地边的山崖。目前,这里不但流传着众多伏羲的故事,而且山崖上还散生着大量的高龄龙颪树。伏羲再生在古风台最为有力的证据,便是当地代代相传的民谣:

太昊山是八卦山,伏羲出生是圣山。

八个棱子九个湾,湾湾都有龙眼泉。

龙眼泉,不一般,汲一泉,涌九泉。

七星八卦套九天,笔墨砚台连海潭。

古海雷泽石鼓山,华胥圣母履迹垣。

没打自响雷声大,乱石迸飞吓金銮。

斗转星移坤干变,天下兵马雷神安。

羲皇八卦易连山,龙颪(gua)藏在风台涧。

有缘登上太岳山,今生荣华来世仙。

祖辈相传单传一,伏羲八卦不出门。

他地想编编不成,文王八卦四海行。

甭(bao)看冀县地方奀(sui),伏羲皇帝头一辈。

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伏羲爷生在古风台。

伏羲爷出生本没田,没衣没食没房间。

先穿龙颪叶,后穿桑叶衫。

吃的是龙颪籽,喝的是龙眼泉。

龙颪背子厚,七口八口咬不透。

住的是土窑洞,窑洞没底留人间。

羲皇故里古风台,九龙腾云灵泉开。

太昊独尊巽干艮,五岳朝圣都得来。

《太平御览》引《帝系谱》有:“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是日人定时生。”《诗含神雾》有:“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帝王世纪》有:“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蛇身人首。”《拾遗记》有:“昊者明也”,“昊者天也”,以春皇位居东方,“其明叡照于八区,是谓太昊”。“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伏羲”。

《帝王世纪》说:“太昊帝伏羲氏,风姓”,“燧人氏没,伏羲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礼记 月令》、《淮南子 天文训》中将伏羲奉为春皇、东方大帝。太昊可能是这位东方之神的尊号。《淮南子 时则训》称伏羲“占木德而王,以狩猎、畜牧为主之神、八卦占卜之神、苍精之君、东方之帝、木皇”。太昊伏羲,风姓,东方木德王,青色,东方震卦,五行属木。在民间龙颪是太昊伏羲东方木德王的化身,是智慧和美的化身。其花开五行五瓣,颜色由白至紫红,后阴阳转化变成五色,其树干根据气候环境,如龙变化,可为灌木也可为乔木,龙颪被称为神树、神果。“颪”字来源于古风台下的“风洞”又叫“伏羲洞”,在太昊山古风台八个山梁、八个卦象的东梁一带的方位近八卦为震卦,正是东方木德王的位置。这个洞可能是当年伏羲老祖宗住过的窑洞,据说“洞大无底,可通四川”。

“风”、“颪”的传说是,当地老百姓流传古风台下洞里一条大长虫(蛇),风姓和龙颪由来可能都来源于此。风繁体为风,风是由几字洞象形和一条大蛇组成。天水方言里把蛇称为长虫,大虫为龙,大虫又为猛兽。如《浒传》有武松打虎叫吊晴白额大虫等,这是里的大虫就是老虎。伏羲是龙神与凤凰孕育而生,龙凤呈祥,凤同风,故伏羲洞藏龙,俱天宇之大形。伏羲是掌控天宇之龙,风中云中之龙,故伏羲姓风,风伏羲。

古风台人说伏羲原名为“风伏羲”,是文字记载的太昊伏羲,这与《三皇本记》“太昊庖牺氏,风姓”相吻合。杜预曰:“太皓伏羲氏,风姓之祖也。”古风台有艾蒿山,分为圆咀、馒头咀、苜蓿梁、漩涡咀、艾蒿山五台,其山顶中央低凹,呈盆地状,面积约1400平方米。此地呈八卦状,据说伏羲在第五台艾蒿山摆卦、演绎八卦,故当地人把艾蒿山又称为“八卦山”。古风台还有伏羲土碑,碑前一平地,乡人称为“伏羲砚”,有了伏羲笔,当然要有砚台,才能着墨画卦,因此,这个类似大坑的地貌,便名为伏羲砚。

伏羲洞,伏羲笔,伏羲砚,虽然这些简陋的原始地貌,从远古时期 与伏羲诞生的最初文化有关,经过了成千上万年的流传,这是当地老百姓对先祖的敬畏之心、尊崇之情。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要考证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文明,依然困难重重。从地名、民谣、故事、文献中考察伏羲文化、始祖文化,不失是研究的方向。这些众多的民间远古元素,不知道当年全部记录什么?但是,我们不要让这些失传,记录下来,研究其中的重点,便不失此行。(经作者同意,编发略有修改)

作者简介:

刘孝义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0年生于天水。中华伏羲女娲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浙江大学易学教材课题组特聘专家。著有《中学历史列举题》等,主讲过《伏羲文化》、《伏羲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大至简守易循道》等专题。

特别说明:头条首发。公益传播、志愿服务。文图由作者提供,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