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达屋 > 杂谈 > 正文

​“胡蓝之狱”——朱元璋的狠你不懂(二)

2025-04-27 21:58 来源:旺达屋 点击:112

“胡蓝之狱”——朱元璋的狠你不懂(二)

通过胡惟庸党案,朱元璋将开国元勋中的文臣几乎屠戮殆尽,但朱元璋并没有就此放心,相反,他对整个官僚机构更不放心,尤其是手握兵权的将军们,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在肃清朝堂文臣之后,对武将开始下手了。

这次,朱元璋将矛头对准了梁国公蓝玉,发动了著名的蓝玉案,和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党案”,又叫做“胡蓝之狱”。

蓝玉其人

我们小时候听评书《明英烈》,最让我们记忆深刻的是常胜将军常遇春,喜欢读金庸先生小说《倚天屠龙记》的朋友也知道这个人,蓝玉就是常遇春的小舅子。

蓝玉是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常遇春多次向朱元璋称赞这员部将,“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去世后,蓝玉追随徐达、傅友德,在征战中屡建奇功。在徐达去世后,蓝玉脱颖而出。多次统率大军北伐、西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命令蓝玉统领十五万大军前往征讨蒙古残部。蒙古军队退至捕鱼儿海附近,满以为此地缺乏水草,蓝玉的军队不可能长驱直入,毫无防备。

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敌谓我军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敌无所觉。猝至前,大惊。迎战,败之。杀太尉蛮子等,降其众。

朱元璋得到捷报,大喜过望,把蓝玉比喻为汉朝的卫青、唐朝的李靖,进封他为凉国公。

蓝玉之罪

战功显赫的蓝玉是个粗人,没有文化,性情暴躁,刚愎自用,得到皇帝的赏识宠信,愈加骄横恣意,做出种种目无法纪的事情。

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

他纵容手下横行乡里,霸占民田。负责纪律检查的御史,接到民众投诉,要依法惩办这些奴仆、义子。蓝玉藐视王法,竟然把御史赶走了。

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

他北征回师,连夜赶到长城喜峰关。此时关门已经紧闭,守关官吏在关城上要查明情况,没有及时开门,他竟然纵容士兵毁关闯入。

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

更为严重的是,皇帝召见,赐座交谈,或随侍宴饮,他一言一行总是傲慢而粗鲁,一点没有“人臣之礼”。他带兵在外,常常超越权限,擅自决定将校的升降,不向朝廷请示报告。西征回来,皇帝赏赐给他“太子太傅”的头衔,蓝玉居然大发牢骚:难道我还不配当“太师”吗?

蓝玉的这些行为已经足够朱元璋对其动杀机了,但是且慢,朱元璋何等人也,他要杀的不仅仅是蓝玉,而是一盘更大的棋。

蓝玉党案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八日,早朝时,锦衣卫指挥蒋某突然控告蓝玉“谋反”,说他勾结景川侯曹震等公侯,企图趁皇帝到郊外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蓝玉当场被拘押,突击审讯。

次日,蓝玉连同家属一并处死。株连处死的高官,有公爵一名、侯爵十三名、伯爵二名,连坐处死的功臣及其家属达一万五千人。

蓝玉党案牵连了很多人。比如王行原先是学校教师,辞职后隐居于石湖,前往南京探望两个儿子。蓝玉慕名聘请他为家庭教师,因此竟然被作为“蓝党”处死。另一文人孙贲,参与编写《洪武正韵》,任翰林院典籍,曾经为蓝玉题画,也被当做“蓝党”处死。

朱元璋为了坐实蓝玉党的罪名,曾编纂了《逆臣录》,其中漏洞很多。仅举一例,《逆臣录》中的证人证词很多都是卖菜的、打鱼的所说,蓝玉是梁国公,又是武将,如果真要谋反的话,也是秘密交往军队中的高级将领,怎么会和这些人商议呢?可见,罗织罪名处死的“蓝党”大多是出于朱元璋的政治需要。

后记

蓝玉处死七个月以后,朱元璋似乎意识到“胡蓝二党诛杀过当”,下了一道诏书:“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其实杀了四万多人,功臣宿将死得差不多了,“概赦不问”云云不过是一句显示皇恩浩荡的废话而已。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非得以如此血腥的方式巩固皇权呢?为什么不能像宋太祖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兵权呢?是朱元璋本性如此还是形势使然?我在第三篇里将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