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达屋 > 杂谈 > 正文

​钱塘苏小小,中国古代茶花女式的唯美主义者

2025-05-15 04:33 来源:旺达屋 点击:95

钱塘苏小小,中国古代茶花女式的唯美主义者

白居易诗词中的“苏小小”

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有一处非常引人注目的景点,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妓之首的江南才女苏小小的墓地,一千多年来,她一直长眠于此,与西湖迷人的湖光水色相伴,不知是西湖成就了她的美,还是她的美点缀了西湖,在当地人眼中,她已经成为了西湖的一个象征。

苏小小的生活年代大概在南北朝时期,祖辈是姑苏人氏,后迁徙至钱塘,靠经商在当地积累了一定的家业,所以说,苏小小的小时候家境殷实,再加上是家中独女,父母非常溺爱,所以小时候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但是好景不长,父母在苏小小很小的时候就双双去世,于是寄住在钱塘西泠桥畔的姨母家,靠遗留的家资生活。

杭州西湖“苏小小墓”

在西湖边,她陶醉于周围迷人的山水之中,由于天生美貌秀丽,才气出众,很多文人雅士慕名而来而苏小小也天性喜爱自由、独立,不是苦闷于闺中之人,她于是以诗文交由,成为了当地有名的艺伎,但是周围的人大多是喜爱其姿色,都想把他纳入家中,她都一一拒绝,直到有一天在西湖边游玩时,遇到了样貌俊美,富有才气的阮郁,一切都改变了。

一位才子,一位佳人,天作之合,两人一见钟情,于是暗生情愫,喜结良缘,世间最贵重的莫过于真挚的爱情,为了心中爱情的永恒,苏小小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同心歌》: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山盟海誓终究抵不过命运的安排,在京做官的阮郁的父亲听说儿子娶了一名风尘女子,简直有辱门第,于是以病重为由,将之骗至回京,苏小小见整日形影不离的爱郎久久未归,于是心生抑郁,终日苦闷,幸而有昔日结交的文人雅士相伴,助其走出了阴郁的生活。

一日,在湖边遇到了一位模样酷似阮郁,但是衣着简朴,正要上京赶考的鲍仁,却因缺乏盘缠滞留与此,苏小小看其模样不俗,日后必能高中,于是主动提出资助鲍仁上京赶考。后来,鲍仁果然高中,于赴任途中来报答苏小小的大恩,孰料佳人薄命,苏小小在他走后感染风寒,不久便咳血而亡,年仅二十三岁,《红楼梦》中的晴雯不也与之类似,鲍仁在苏小小的葬礼里痛声大哭。

慕才亭

鲍仁遵其“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的遗愿,将其安葬在西泠桥畔,并在墓上覆六角攒尖顶亭,来供吊唁的人在此停留,为之命名“慕才亭”,以寄托自己“山水之于小小,犹如小小之于我”的心迹,也是有情有义之人,苏小小若是活着,两人该是多么般配。

在苏小小香消玉殒后的一千多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泼墨挥毫,留下诗作,赞誉不断,甚至在很多咏颂西湖之美的诗作中,白居易,苏东坡还有精忠报国的岳武穆都会排在其后,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心中苏小小已经被抽象成了“美”的代表,此之美不在于美人之美,倾国倾城之貌固然很好,但古往今来依靠胭脂粉黛即使能够被人心驰神往一时,但大多都消逝在滚滚长河之中,被岁月埋没,为何苏小小被千年传颂?

西湖白堤

苏小小的美在于其才华、情义、对自由和独立人格的追寻,苏小小生活在西湖边的时候,当地的一位官宦,上江按察使孟浪想纳其为妾,从此也算衣食无忧,有了依靠,但是苏小小吟诗一首:

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

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

婉言将其拒绝,但是孟浪却是敬佩不已,在苏小小的心中,自由的在生活在山水之中自得其乐比被锁在深闺享受坐拥荣华富贵更让人向往。

她与阮郁结下良缘,没有所谓的父母之命,情之所至,一切都遵从自己的内心。遇见鲍仁她见其谈吐不凡,才华出众,不忍其埋没,资助其上京考取功名。

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下,文人士大夫阶层以孔孟之道,宋明理学完成自己内圣外王的人格塑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国为民是社会推行的正统人格,而被严重压抑的个人内心出现了被正统社会所不允许展露在阳光之下的空洞,而与正统人格形成了鲜明对立的苏小小有情有义,才貌双全,自由,独立,真实,以超脱世俗的“美”填补了文人士大夫阶层内心的空洞,活出了他们想做却不敢做的样子,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社会,身居上流社会的文人士大夫会对风尘女子推崇备至,竞相与之结交,其中不乏白居易,苏东坡,韩愈这样的高官大儒。

亭前瞻柳色风情已矣,户上寄萍踪雪印依然。苏小小以自己的美为一千多年来为世人心中留下了一个理想的梦,但生活不就正需要一个美丽的梦,有了梦,才有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寻,才能活出生命的本体。

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生命因此得以永恒。